关于市南区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0日在市南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南区财政局局长 刘卫国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市南区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区人大通过的各项预算及其审议意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项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财政收入
2010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69107万元,占预算的100.2%,同比增长10.2%,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安排。从具体构成看:
增值税完成24284万元,占预算的98.7%,比上年增长10.6%;
营业税完成94638万元,占预算的104.6%,比上年增长17.1%;
企业所得税完成33164万元,占预算的105.1%,比上年增长17.7%;
个人所得税完成27255万元,占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23.2%;
地方其他各税完成46509万元;
非税收入完成43257万元。
——财政支出
2010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完成23164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5181万元,占预算的102.5%,比上年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
一般公共服务37959万元,占预算的117.1%,同比增长9.5%;
公共安全9472万元,占预算的93.4%,同比增长2.8%;
教育44855万元,占预算的103.4%,同比增长13.2%;
科学技术6000万元,占预算的100.5%,同比增长10.5%;
文化体育与传媒2330万元,占预算的100.5%,同比增长11.6%;
社会保障和就业13919万元,占预算的101%,同比增长12.7%;
医疗卫生7159万元,占预算的102.1%,同比增长12.3%;
城乡社区事务40636万元,占预算的103.3%,同比增长14.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8412万元,占预算的102%,同比增长10.8%;
其他支出14439万元,占预算的103.1%,同比增长4.8%。
按财政体制有关规定计算,2010年我区地方可支配财力与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抵后,结余59万元,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37726万元,支出137726万元。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规模稳步提升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资金引导力度,财源建设有序推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支出较上年增长20%,全年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87%以上。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年兑现各项政策奖励扶持资金9035万元,设立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三是积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努力稳定外贸出口。全年办理出口退税33.7亿元,比去年增加2.8亿元,区财力负担3955万元,有效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了外贸企业发展。四是加强综合治税,不断增强税源控管合力。制订大企业税源筹划方案,聚拢重点企业外围增量税源。依托街道办事处在协税护税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源头控税机制和涉税信息平台对税收征管的支撑作用,有力维护了区域税源秩序。五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发挥财政票据“以票控费、认票促收”的作用,全面开展财政票据专项检查,规范收费项目,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二)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原则,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一是大力支持社会基础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资金5071万元,用于区属学校取暖用电设备改造、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等项目支出,全力支持区域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投入资金233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群众体育等方面的支出,有力推动了全区文体事业较快发展。二是加大民生保障工作力度。拨付治安联防队工作经费545万元,支出300万元成立校园专职安保队伍,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治安防控覆盖面。发放低保经费、困难家庭救助金2975万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以及居民医疗保险补助经费453万元,拨付公益性岗位工资补助876万元,落实230万元建立创业和就业岗位开发扶持金,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全力保障社区“三个中心”建设资金需要。将社区“三个中心”建设作为民生项目的重点支出,财政拨付2.2亿元用于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社区平均用房面积居全市首位。四是积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拨付资金1540万元对区人民医院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居民看病就医环境。支出资金887万元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方式,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五是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拨付5387万元对全区286个庭院、384栋建筑实施硬化、绿化和美化,支出1000万元对全区235处老旧房屋进行维修,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监督管理,科学理财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将财政监管贯穿于各项改革创新之中,稳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做实街道财政。落实好《市南区街道财税管理办法》,全年兑现街道财政分成资金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形成有效的财力保障机制,为街道办事处发展经济和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二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工程监理、审计决算以及印刷纳入定点采购范围,全年采购规模1.4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540万元,节支率11%。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通过完善支出管理制度,加强用款计划管理,规范支出行为,增强了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和透明度,财政资金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监督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把好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关,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继续加大“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对56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抽查50户外商投资企业财务报告,提高外资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六是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市南区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盘活国库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新增收益600万元。七是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率先在全市开通“会计智能总机业务”专线,实现了24小时为会计从业人员解答会计业务咨询的服务。办理会计证年审和会计职称报名业务19200余人次,实现了“零投诉”目标。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9亿元,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5亿元,年均递增24%。各项预算收支任务圆满完成,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二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等刚性增支需求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有待加强,依法理财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财政工作思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监督等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及主要工作安排
根据全区经济工作整体部署,2011年我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四三三二”总体工作思路,以“聚财源、惠民生、促发展”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财源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创新理财思路,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首善之区”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财政收支预算
2011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增幅为11%以上,力争突破3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安排24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主要支出项目是:
一般公共服务41760万元,同比增长10%;
公共安全10570万元,同比增长11.6%;
教育50470万元,同比增长12.5%;
科学技术6720万元,同比增长12%;
文化体育与传媒2620万元,同比增长12.5%;
社会保障和就业15770万元,同比增长13.3%;
医疗卫生8100万元,同比增长13.1%;
城乡社区事务46190万元,同比增长13.7%;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42800万元,同比增长11.4%;
其他支出16000万元,同比增长10.8%;
根据以上预算安排,我区2011年地方可支配财力将实现241079万元,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1000万元相抵后,结余79万元,从而达到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总体要求。
——主要工作安排
(一)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成果,积蓄财源增长持久动力
坚持财源建设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相结合,做好促发展、增财源工作。一是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良性互动。发挥好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引导促进作用,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资金投向,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进服务业业态齐全和功能集聚。加大总部经济扶持力度,壮大税源基础,增强经济活力。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税收的稳定性。三是抓好综合治税,推动协税护税工作向纵深发展。依法维护税源秩序,不断拓宽税源控管渠道,提高涉税信息采集的质量和传递的效率,努力消除漏征漏管现象。四是进一步完善街道财政管理。合理确定与街道职能相匹配的财权与财政实力,促使街道履行好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促进财政增收。
(二)把握民生改善支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优化支出与加大民生投入相结合,把惠民生、促和谐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确保社区“三个中心”建设的资金需要。统筹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实施好,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二是有力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认真落实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学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集中财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爱老敬老”工程和残疾人安养项目,健全弱势群体帮扶体系。深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四是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及重点项目实施。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做好回迁安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确保城区环境美化、居民楼院维修以及城市地铁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三)完善公共财政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创新机制与完善财政监督相结合,努力形成“聚财有道、理财有方、用财有效”的财政管理新机制。一是严格厉行节约制度,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费等经费支出,强化制度约束,一般性支出控制在2010年压缩后的支出规模。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紧紧抓住预算编制这个“龙头”,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建立完善部门与街道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积极推进各项预算制度改革和预算公开。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三是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控制适度的融资规模,认真履行债务偿还责任,稳妥解决续建项目融资问题,设立偿债准备金,有效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四是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加大对民生项目的采购监管和服务力度,不断提高采购质量和综合效益。探索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建立新型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互动关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五是推进“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整合财政业务数据,理顺工作流程,利用平台系统,逐步建成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
各位代表,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为我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为“首善之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