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财税部门广大干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税源经济建设作为贯穿财税全年工作的重点,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稳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财政收入
2004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0619万元,按照区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预算的119.16%,同比增长19.38%。从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构成看:
增值税完成11732万元,占预算的103.75%,比上年同比增长16.71%;
营业税完成46856万元,占预算的99.22%,比上年增长12.54%;
企业所得税完成12822万元,占预算的121.34%,比上年增长34.71%;
个人所得税完成7699万元,占预算的120.81%,比上年增长31.16%;
地方其他各税完成14436万元;
专项收入完成904万元;
罚没等非税收入完成6170万元。
-------财政支出
2004年,全区财政总支出完成6785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5029万元,占预算的130.74%,比上年增长42.51%。主要支出项目是: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8209万元,占预算的235.21%,比上年增长156.69%;
科技三项费用1150万元,占预算的125%,比上年增长41.98%;
城市维护费8102万元,占预算的135.71%,比上年增长47.98%;
文体广播事业费780万元,占预算的88.84%,比上年增长-0.89%;
教育支出10938万元,占预算的113.94%,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医疗卫生支出1066万元,占预算的72.52%,比上年增长-27.19%;
其他部门的事业费319万元,占预算的91.14%,比上年增长0.31%;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992万元,占预算的280.56%,比上年增长212.72%;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166万元,占预算的114%,比上年增长55.27%;
行政管理费3075万元,占预算的49.2%,比上年增长-44.57%;
公检法司支出3351万元,占预算的89.36%,比上年增长0.69%;
其他支出11678万元,占预算的271.27%,比上年增长193.05%;
科学支出25万元,占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
专项支出870万元,占预算的109.85%,比上年增长23.58%。
按新财政体制有关规定计算,2004年我区地方可支配财力55046万元,与地方财政支出55029万元相抵后,结余17万元,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
二、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的基本特点
(一)涵养税源,强化征管,着力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完善财政增收机制,以加强“四大特色区建设”为重点,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导向,发挥优势,突出亮点,为加快经济发展、培育优势产业群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完善重点税源监控、重点企业服务联系和税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区重点税源企业的综合动态管理,重点税源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04年,我区上缴税收前100户重点大企业累计实现区级税收占区级税收总额的60%。充分挖掘新兴税源潜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后续税源。在此基础上,地方税源体系逐步稳定,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为骨干的税源特色。税源结构优化明显,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3%,可持续增长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立综合治税长效机制,积极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在摸底调查基础上对全区2000余户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初步核查税收潜力达9773万元。实现部分财税信息共享,为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情况提供了信息平台。加强对经济和财政收入形势的分析与监控,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2004年我区辖内全口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4.02亿元,直接为市贡献财政收入18.97亿元。财政收入强势增长,地方可用财力超越5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着力增强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规范调整支出存量,合理配置支出增量。一是确保教育、科技等支出的法定增长。二是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基本需要。全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同比增长61.0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长55.27%,确保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及社会保险缴费的及时到位。新设立区再就业专项资金300万元,使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对预防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经费投入,落实“禽流感”预防专项经费50万元。三是切实保证公检法司资金需要,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财力保障。四是积极安排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确保全区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资金需要。
(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一是建立街道虚拟财政管理体制。制定《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关于街道办事处试行虚拟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在全区街道办事处试行虚拟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试行虚拟财政管理体制,不仅提高了街道税源经济意识,而且调动了街道挖掘街域税源的积极性,街道税源建设机制逐步启动,协税护税体系更趋健全,税源非正常流失明显减少,构架了财政新的发展平台。二是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改革。针对我区外贸出口额占全市比重较高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出口退税审核、资金退付和计划控制的新机制,保证了出口退税的及时退付,全年共办理出口退税18.75亿元,其中:区级2.34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外贸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力地支持了外贸事业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制培植税源,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招商引资和可持续税源发展的扶持激励机制。重点扶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收入征管,建立财政监督和税收稽查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分析、预测我区在建项目未来税收情况,摸清后续税源发展潜力,建立我区地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模型,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年度税收增长目标、安排税收任务和加强税收征管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逐步实行非税收入集中收缴管理制度,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四是强化区与街税源建设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街道虚拟财政管理体制,使区街财政分配关系更趋公平、规范,充分发挥各街道办事处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我区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认真分析和把握全年财政经济形势,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减收增支因素,按照积极稳妥、收支平衡的原则,通过规范定额标准,细化项目支出,使部门预算的编制更趋合理。探索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在总结完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全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把节约财政开支与推进个人公务消费、福利货币化结合起来,降低行政成本。
(三)创建科学理财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市南区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市南区基本支出定额管理办法》和《市南区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收支行为,对财政支出实行事前评审、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集中核算单位资金管理,对不规范的支出行为由事后提示向事前提示转变,并逐步扩大事前提示范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形成包括财政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在内的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二是探索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针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状况,研究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融资方式,推进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三是完善出口退税工作新机制。针对出口退税机制给我区财政收支带来的长远影响,探索实现外贸出口和财政收入良性增长的配套措施。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探讨政府采购资金纳入集中单一账户支付的办法。加强政府采购的过程监督,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构造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五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将国有资产管理重点转移到行政事业单位上来,摸清家底,盘活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新路子。六是提高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已有的重点税源企业税收信息网络,建立财税库网络信息系统,加强税源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税收情况,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研究制定《市南区“金财工程”实施方案》,推动我区“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财政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