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岛市市南区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城区品质和人文需求,以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通过“大景观+小景致+全域花海”三位联动,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的“绿色获得感”。
精心描画“大景观”
彰显“青山之美”
浮山是青岛市主城区的“万亩绿肺”,市南区锚定“还绿于民、还山于民”工作目标,加快推动浮山生态资源共享。一是在“做精”上下功夫。围绕安全、观景、便民精工细作,在原有沥青路(防火通道)基础上新建1825米观园绿道,全面实现人车分流;新建登山梯道600米,山脊步道1270米,继续拓展市民游客登山观景的视觉体验;沿线砌筑景观挡墙和石笼坐凳,配套设置路灯、指示牌、绿道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方便市民游客健身游览。二是在“做细”上下功夫。全面彰显“用情用爱用行动、暖心暖民暖市南”的工作理念,配置无障碍坡道、无障碍护栏和导引标识等设备,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游玩赏乐;综合考虑休闲运动需求,全域木栈道游览主线设置的坡度不大于6°,且采用更适宜行走或慢跑的菠萝格防腐木铺装,让宜游体验真切可感;率先投入使用智慧灯杆等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实现人、物、公园功能系统之间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山林防火能力。三是在“做美”上下功夫。新增绿化3万平方米,山林抚育18.8万平方米,打造平缓起伏的“寻山探幽,一线十景”的特色景观绿道,合理搭配乔灌花草藤果,丰富生态绿化多样性,形成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四季如画的靓丽风景,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四是在“做韵”上下功夫。把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公园建设,在绿道沿线设置文字景墙、文化标识、二维码和绘制电子地图,向市民游客展示浮山文化、讲述浮山故事;在沥青路上增加自然风景等地面彩绘,推进浮山整治建设从环境绿化到文化涵养转变,更好发挥文化熏陶、历史传承作用。
匠心雕琢“小景致”
巧现“方寸之美”
在寸土寸金的高密度城区充分挖掘城区潜力,匠心雕琢“口袋公园”,做到渗绿于城、城园相融。一是撬动城市的“边角空间”。围绕“被遗忘的角落”——桥下空地见缝插“绿”,扮靓城市的小微空间。一改莘县路和小港一路交叉口西南角杂草丛生的面貌,打造“八仙花”主题景墙,配齐健身器材、休闲座椅、乒乓球台等运动设施,营造“一边静谧幽美、一边活力畅快”的整体氛围;在宁夏路与银川西路交叉口立交桥下打造“银杏飘金”主题口袋公园,灌木和群花摇曳多姿,老人和孩童共享自然,形成了喧嚣高架桥下致美的杏园意境。二是点缀城市的“前沿空间”。在奥帆中心、五四广场等地标性景点周边,凭“格调”为城市再圈粉。在澳门路打造以林“音”花境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安装了音乐元素雕塑小品、廊架等,形成了一处可供周边居民休闲、散步、健身、开展亲子活动的林下花园,让市民游客在“小而美”中体验属于市南的“微幸福”。三是呼应城市的“历史空间”。欧陆风情闪现在八大关每一条街道的转角,倾诉着专属于岛城的秋日童话。位于太平角一路与湛山四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突出城市印记,将周边的历史建筑与餐饮、咖啡、婚纱摄影等时尚浪漫元素有机结合,建造观海大台阶打开原本局促的入口空间,增设了景框与坐凳,自北向南观澜,框住了如画般美丽的碧海蓝天景色,装点出一处如梦似幻的网红打卡点。
潜心打造“花海市南”
绽放“精致之美”
提出“游世界最美海湾,赏花海美丽市南”的口号,打造“错落有致、风景秀美、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海市南,绘就高品质生活新图景。一是多姿花海扮靓城区“颜值”。在多个主要道路、城市出入口等地添绿增彩,筛选种植海滨城市生长习性的高性价比花卉草木进行合理配置构建独特的城市花廊,为市民提供繁花景簇、立体芬芳的景观空间。2022年,已完成200个节点建设,栽植、换栽各类草花约210万株,摆放花钵331个,“花海市南”景观梯次呈现。二是便民实用增强群众体验。坚持“活化”更新,在花海景致设计上特别注重有效转化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优化升级便民服务设施一体推进,确保靓丽空间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品位,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凸显特色打造城市名片。启动城市公园建设滨海步行道提升项目,对沿海一线(团岛西陵峡路—奥帆中心西)全长约14.8km的滨海步行道的游径系统及其沿线的公共绿地空间实施提升改造,建成后将串联沿海景观景点,形成“百步一景”滨海景观带,呈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线,打造又一张风光旖旎的城市新名片。(来源:青岛市市南区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