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日本语|韩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智能机器人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办公邮箱
登录 注册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业务动态 > 政务要闻

  • 市南区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30

            2022年,市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前、开新局。今年,市南区作为青岛市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核心区、全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区,奋力书写法治政府建设“硬核答卷”。
            一、坚持党的领导引领正确航向,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法治成为城区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高站位谋划法治政府布局。率先将法治政府建设写入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分工方案,拧紧责任链条。区委常委会、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等专题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20余次,谋划全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试点、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等重大工作。高标准推进法治政府任务落地。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在政务服务、执法风貌、法治氛围等方面得到评估组一致好评,为青岛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贡献“市南担当”。探索全周期法治督察,围绕法治重点任务开展法治督察4次,实现真督真改。高质量推动街道法治建设进程。落实《青岛市镇(街)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健全街道行政决策审查机制、夯实执法监督职责。市南区江苏路街道、湛山街道被命名为首批青岛市“法治镇街”,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金湖路街道徐州路社区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二、聚焦中心大局防范化解风险,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将法治融入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全力服务保障全区战略重点。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提供全链条、全过程的法治保障,先后审查重大投资项目、违法建设治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等政府常务会议议题、政府发文300余件,参与新贵都小区违法建设专题论证等法律事务20余件。组织法律顾问摘星夺旗,产生27项调研成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破解城区发展难题。全面推进全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试点工作。率先构建“区-街-部门”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公布市南区“执法文明示范岗”和“执法精品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行政执法“综合查一次”,惠及检查对象3600多家,有力破解执法“扰企”问题。推动行政复议与执法监督联动,形成执法监督合力,试点以来,执法部门被复议率减少16.3%,纠错率降低8.1%。相关工作经验在《光明日报》、法治网、法治山东等平台刊登。全方位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率先公布2022年版市南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行政许可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74项证明事项“免提交”;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和全面精简证照证明事项达540项,占比超90%,便利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让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出台《市南区关于推进律师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用“真金白银”推动市南区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青岛涉外法务中心项目,盘活停滞多年的原财富中心项目,助力打造立足青岛、面向世界的涉外法律服务资源高能级集聚区。
            三、聚焦民生福祉突出共建共治,以法治护航高效能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打造现代化治理标杆区。以法治强基引领基层善治。将老旧小区改造、楼宇经济发展等6项民生发展重点任务纳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重大决策履行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率均达100%。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管理,推动将公共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等民生热点上升为制度规范。以流程提质助力解纷增效。率先建成全省首家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 实现远程“云调解”和“一站式”司法确认,全年调处矛盾纠纷1404件,成功率99%以上,2件调解案例获得山东省首届“十佳人民调解案例”提名奖。创新行政复议“听证+调解”新模式,年内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09件,审结99件,其中调解结案占比近五分之一,实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以普法创新赋能治理创优。推进“法治元素满市南”工程,发动国企、律所等社会力量实施共建,开设“市南普法直播间”,打造“市南普法号”公交专线,命名12个“最美法治文化阵地”,实现50个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形成“有街有园”“可静可动”“线上线下”的立体普法矩阵。命名“最美法治带头人”“最美法律明白人”24名,相关工作入选司法部案例库4篇。
            回顾一年,市南区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法治建设压力传导机制发挥不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运转效能、基层法治工作队伍业务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
            2023年,市南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干实绩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一是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强化法治镇街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二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依法精简审批,加快推进涉外法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涉外法务服务的新高地。三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强化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突出联调中心纠纷调处枢纽功能,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一张网”,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